
当LED显示行业深陷“技术路线博弈”的漩涡——有人追逐Mini/Micro LED的短期热度,有人在表贴与封装技术间摇摆时,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达电子”)却走出了一条“反浮躁”的路径:依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科研基因,20余年聚焦COB赛道,从早期的模块集成到主导行业标准,从市场质疑声中的“小众选择”到如今小间距显示的主流方案。这家企业的成长,藏着中国显示企业“以专破局”的密码。近日,我们专访了希达电子总经理王瑞光,听他拆解二十余年的技术坚守与市场破局逻辑。
二十年坚守:锚定COB不动摇
2001年,依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科研基因,希达电子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便明确了LED显示的核心定位,从LED显示模块起步。“我们的起点是模块,但2004年就敏锐地察觉到技术升级的方向,开始向 COB 领域探索。” 王总回忆道。

作为行业早期入局者,希达电子的 COB 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6 年,企业获得科技经费支持,为技术攻坚注入动力,但真正实现产业化落地、形成市场影响力,已是 2010 年之后。“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时间,我们经历了从模块到表贴,再到成熟 COB 的渐进式升级。” 王总介绍,二十多年来,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从未调整,但产品迭代从未停止——显示间距从P2.0逐步缩减至 P1.8、P1.5,目前最小间距已突破 P0.3,跻身行业前列。
谈及为何坚持 “All in COB” 战略,王总直言源于技术与成本的双重优势。“早期推广 COB 时,市场质疑声不少,但我们坚信其潜力——它能省去多个生产流程和设备,直接降低成本。” 如今,这一优势愈发明显:“以前 P1.2 的表贴产品比 COB 便宜,现在完全反过来了,P1.2 表贴价格更高。” 王总透露。对于 COB 的市场生命周期,王总充满信心:“至少未来 5 年,COB 仍是主流技术,不会被 MIP 或其他新产品替代。”
技术布局:冷静应对新热潮
近年来,Mini/Micro LED 成为显示行业的 “热点赛道”,资本与企业纷纷涌入,但王总始终保持着清醒判断。“Mini LED 目前主要聚焦小间距显示,我们已经构建了完善的产品体系;而 Micro LED 虽然热度很高,却尚未实现批量生产,当前更多应用在手表、AI 眼镜、车载显示等小众场景。” 他进一步解释,行业关注的 MIP 技术,实则是 Mini 与 Micro LED 的重要载体 ——30微米—40+微米的 Micro LED 和部分 Mini LED 产品均会采用 MIP 方案。

“Micro LED 的瓶颈不在技术,而在成本。” 王总强调,“作为背光应用没问题,但要实现直显规模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真正优势需要成本大幅下降后才能释放。” 对于 MIP 技术的发展,他类比道:“现在的 MIP 就像十几年前的 COB,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会与 COB 形成市场竞争。” 希达电子已提前布局,启动 MIP 产品推广,但他坦言,MIP 要形成大规模市场,仍需时间沉淀。
在核心技术突破上,倒装 COB 的产业化是希达电子的关键一步。2018 年之前,企业主要生产正装 COB,但 “效果不佳,成本也不划算”。为打破瓶颈,希达电子联合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以及芯片、集成电路、封装领域的企业展开产学研协同攻关,最终成功突破倒装芯片技术。“现在倒装 COB 已经非常稳定成熟,我们几乎不再生产正装产品。” 王总说。

如今,希达电子的 COB 产品在小间距领域竞争力突出:“P0.4、P0.6、P0.7 这些批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很有优势。” 他表示,未来企业的研发重点将放在 “提高性价比、扩大应用范围” 上,让 COB 技术覆盖更多场景。
标准先行:规范行业秩序
作为 COB 领域的先行者,希达电子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受行业协会委托主导起草了 COB 显示相关标准。“新技术出现后,必须有标准护航,否则行业容易陷入无序竞争。” 王总表示,这套标准在行业发展初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 多数企业以标准为基准定位产品,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推动了 COB 技术的普及。

但近年来,王总发现了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进入 COB 领域,部分企业为突出自身优势,刻意偏离标准,用‘差异化’名义模糊标准边界,扰乱市场认知。” 他明确表示,“我们不反对企业研发超越标准的高端产品,但不能为了竞争而破坏标准体系,最终损害消费者体验和行业信誉。” 在他看来,统一的行业标准是衡量产品品质的基础,只有坚守标准并通过价值创新刷新制定新标准,才能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市场赋能:创新破局赢认可
在市场布局上,希达电子于国内市场已斩获斐然佳绩,成功树立起高端品牌形象,在众多关键领域占据显著市场份额。基于国内市场的深厚积淀与稳健根基,将战略目光进一步投向欧美日等国际舞台。“日本市场规模虽不如欧美,但客户‘识货’,对产品品质要求严苛,对价格不敏感,非常认可我们的技术实力。” 王总说,欧美市场则凭借成熟的商业环境,成为企业高端产品的核心阵地。
同时,希达电子也在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印度市场购买力不弱,对我们的产品兴趣浓厚;欧洲合作伙伴会将我们的产品引入中东市场;东南亚、中亚、俄罗斯、韩国等地区也有业务落地,基本都是以项目合作为主。”

而低功耗冷屏技术(Pro)与亮度增强技术(S)的研发,正是希达电子以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痛点的生动体现。“冷屏技术是‘被逼出来’的。” 王总坦言,当初推广 P0.4 产品时,温度过高成为最大瓶颈 ——“温度过高会直接缩短屏体寿命,影响可靠性。我们统计过,80%—90% 的产品故障都与热度过高有关。” 他举了一个真实案例:“展厅里135寸4K屏忘记关电,次日黑屏状态下测温达到 53 摄氏度,正常点亮显示画面时,温度甚至会飙升到 70 摄氏度以上。”
为解决这一难题,希达电子联合 IC 驱动芯片厂共同研发,最终推出 “冷屏技术”。“传统显示只要插电,不管亮不亮屏,功耗都有 50% 左右,冷屏技术从根源上降低了功耗,有效解决了散热问题。” 如今,这项技术已成为企业在欧美、日本市场的主推产品。
结语:
从 2001 年的模块研发到如今的 COB 行业引领者,希达电子的二十年,是中国 LED 显示企业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缩影。在王总的带领下,这家依托科研基因成长起来的企业,始终以技术为锚、以市场为导向,在坚守中创新,在变革中突围。面对 Mini/Micro LED 的浪潮与 MIP 技术的挑战,希达电子既保持战略定力,又积极拥抱新技术,正以持续的创新实力推动显示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