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以高标准引领新质未来 —— 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深圳标准认证促进会议暨《虚拟制作用 LED 显示屏规范》行业标准启动会”在深圳举行。这场汇聚政、产、学、研各方力量的盛会,直指虚拟制作LED显示产业的核心矛盾:当LED屏已成影视、广电、演艺领域虚拟制作的“核心载体”,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标准缺失的瓶颈日益凸显。启动专属行业标准制定,正是破解“量扩” 与“质不足”失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量扩”之下:虚拟制作LED显示的隐性痛点
如今,LED虚拟影棚已从好莱坞顶级制作的“奢侈品”变为国内影视创作的“标配”。《曼达洛人》借助环形LED屏实现的“摄影机内视效”技术,彻底改写传统绿幕拍摄模式;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专业级LED虚拟影棚的总数已超过115家,在北京、上海、横店形成规模覆盖,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万亿元,LED屏作为“核心画布”,市场需求年均增长率超20%。但繁荣背后,标准空白引发的问题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拦路虎”。

虚拟制作对 LED 屏的要求远超普通商用场景,需适配实时渲染、摄影机跟踪等复杂协同需求,而标准缺失让各类问题愈发突出:
一是虚拟制作需 “所见即所得” 的沉浸式呈现,但不同厂商的LED屏参数体系各异——像素间距从 P1.2 到P2.8并行,直接影响摩尔纹伪影概率;部分产品色域未达DCI-P3电影级标准,导致虚拟场景与真实演员肤色色差,后期需额外成本修正。更关键的是“低延迟”需求,目前缺乏统一测试标准,部分产品标称“低延迟”仅针对单一信号源,多设备协同时延迟翻倍,影响拍摄效率。
二是LED 屏需与渲染服务器、摄影机跟踪系统等多终端协同,但缺乏统一接口协议,不同品牌设备常 “联不通、用不顺”。有虚拟影棚透露,为适配某品牌跟踪系统,额外采购第三方转接设备,使搭建成本增加,还因多环节转接降低稳定性,拍摄中多次停拍。跨场景应用时壁垒更明显,影视用 LED 屏难适配直播电商的快速切换需求,企业需采购多套设备,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2025年小间距 LED 屏均价降幅预计达22%,本应加速技术普及,却因无质量标准引发 “劣币驱逐良币”。部分厂商将普通商用屏改造后宣称“虚拟制作专用”,高负荷运行下易出现亮度衰减、色彩漂移;同时定价体系混乱,同款“4K 虚拟制作屏 价格差数倍,下游企业选型难,要么选高价避险,要么误购劣质产品导致项目失败。
这些因参数混乱、设备不兼容、劣币驱逐良币导致的隐形成本,看似是企业个体问题,实则指向产业升级的核心梗阻——虚拟制作 LED 显示领域长期缺乏统一标准。
标准缺位:产业升级的核心梗阻
虚拟制作LED显示产业的痛点,根源在标准体系空白。作为技术密集型领域,其融合光学、电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无统一标准的行业如同“无规赛场”,难实现创新积累与良性生态构建。
从技术创新看,标准缺失导致研发方向分散。企业不清楚市场公认核心指标,在非关键性能上投入过多,却在摩尔纹抑制、高动态范围显示等核心难题上缺乏协同,不同企业各自研发解决方案,因无统一测试方法,无法客观比较优劣,行业突破缓慢。

从产业协同看,标准是打通“政产学研用”的关键。目前科研机构的前沿技术,因无产业化标准指引难落地;下游需求无法精准传递给研发端,形成“研发与应用两张皮”。某科研机构的低功耗 LED 技术,因不符合主流接口习惯,虽性能领先却难应用。
从市场信任看,标准是供需信任的基础。LED屏质量直接决定内容效果,下游企业采购需长时间测试,增加交易成本;无标准背书,优质企业的技术优势难凸显,劣质产品反而有生存空间。
标准预估:高质量发展的预期路径
深圳启动《虚拟制作用 LED 显示屏规范》制定,正是瞄准产业症结。标准作为产业“通用语言”,不仅能解当下痛点,更能奠定长远发展基础,日本、韩国早已在超高清产业初期靠统一标准推动普及,这也是全球产业的共同选择。
统一标准可能将明确LED屏核心技术指标(像素间距、刷新率、色域、延迟等)的合格范围,为企业研发划“靶心”。这能避免创新资源浪费,引导行业集中攻关共性难题(如明确摩尔纹抑制量化指标),同时促进技术共享,加速全行业升级。

标准可能将统一LED屏与周边设备的接口协议、数据交互格式,实现“即插即用”。无论设备来自哪个品牌,都能无缝衔接,大幅降低虚拟影棚搭建与运维成本。对中小制作团队而言,这能降低技术使用门槛,推动虚拟制作从头部向全行业普及。
标准配套的认证机制,预计将通过第三方***检测,对达标产品授予认证标识,帮助下游企业快速识别优质产品,减少试错成本。同时明确质量底线,遏制“低价低质”竞争,让企业聚焦技术创新与服务提升,推动市场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标准制定过程本身就是“政产学研用”协作的过程,能精准对接各方需求。随着标准完善,将形成场景化细分规范——影视侧重动态范围与色彩一致性,直播电商侧重快速切换,文旅演艺侧重户外抗干扰。这帮助LED屏企业匹配市场需求,推动虚拟制作技术在更多领域落地,拓展产业空间。
结语
从国外开启LED虚拟制作新纪元,到国内115家专业虚拟影棚落地,LED显示技术已改写影视、广电的生产逻辑。但实现“量到质”的跨越,统一标准仍是关键。此次深圳启动《虚拟制作用LED显示屏规范》,既精准回应行业痛点,更暗藏中国抢占全球超高清产业制高点的考量——尤其当AI渲染、元宇宙与虚拟制作融合,标准更是打通“硬件-软件-内容”的纽带。标准从不是创新束缚,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锚点,能定研发方向、建竞争秩序、搭协同桥梁。未来,中国虚拟制作LED产业将摆脱“大而不强”,把标准优势转化为话语权,在超高清显示领域站稳核心位置。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更多资讯热度榜
+ 更多慧聪原创
+ 更多技术文章
+ 更多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