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拉开帷幕的成都世界运动会上,一场关于“光影”的较量早已悄然展开。从开幕式上震撼眼球的全球最长连续LED巨幕,到城市地标变身的“光影画布”,再到场馆内精准服务赛事的专业显示系统,甚至街头巷尾的倒计时装置,每一块LED屏都藏着硬核技术与巧思设计。这场“内卷”,不仅是科技实力的秀场,更是成都这座城市创新基因的生动体现。
开幕式“C位”:408米“天府大屋檐”
8月7日晚,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的“天府之檐”将成为世界焦点——这里架起了一块总面积约1.1万㎡的LED巨幕,总长408.5米、宽26.7米,是目前全球最长的连续LED巨幕。这块被称为“天府大屋檐”的屏幕,由成都本地科技领军企业的显示技术支撑,光是定制的LED显示单元就超过4万米,可视距离远达6公里,哪怕在几公里外的锦江岸边,也能清晰捕捉到它的光影变幻。
作为开幕式的“视觉担当”,“天府大屋檐”的“卷”不止于尺寸。它最绝的是与建筑的“无缝融合”:设计团队在保留“天府之檐”中式瓦面原貌的基础上,让LED显示单元完美贴合瓦面弧度,远看像给传统建筑披上了一层“数字外衣”,近看才发现科技与古典的碰撞如此和谐。
技术上的突破更让人惊叹。户外环境复杂多变,烈日、暴雨、强风都是显示屏的“天敌”,但“天府大屋檐”通过特殊技术导入,整屏达到高防护等级,能轻松应对极端天气。更关键的是它的显示智慧:超高亮度解决了大视角偏色问题,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看到的画面都色彩均匀;超智能感光和色彩调节功能可根据环境光线变化自动调整,强光下自动提升亮度保持清晰,傍晚光线变暗时又能柔和过渡,始终让视觉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自2024年除夕首次亮灯以来,“天府大屋檐”在奥运赛事转播、跨年派对、节日灯光秀等场景中广泛应用。如今,它在世运会开幕式上,用更震撼的视觉语言向世界问好。
场内专业LED屏:用技术护航赛事细节
如果说户外大屏拼的是“震撼力”,那体育场馆内的LED屏则要在“专业性”上见真章。为了满足世运会赛事直播、信息发布等需求,成都多个场馆引入了专业LED方案,每一块屏幕都精准运作。
东安湖体育公园的多功能体育馆里,一块254㎡的斗型屏堪称“全能选手”。它采用四面屏+环形屏结构,支持智能升降——赛事时升到合适高度供全场观看,活动时降下节省空间;IP65防护,哪怕在“冰篮转换”场景中面临温差、湿度变化,也能稳定运行。搭配智能运维平台,工作人员能实时监控屏幕状态,确保赛事期间零故障。
成都高新区体育中心的LED屏则把“复杂”做到了极致。近200㎡的斗型屏悬于场馆中央,采用八面主屏+四面角屏+高低区环形屏的四层架构,14面屏幕精密拼接,既能整体联动展示赛事画面,又能各自独立发布比分、运动员信息等内容;此外,看台区超过600㎡的端屏及环形屏组成信息网络,从赛事直播到观众引导,全方位覆盖,让在场每个人都能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这些屏幕的专业,源于对体育场景的深度理解:高速运动画面不拖影、远距离观看仍清晰、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打磨,最终用“中国智造”的品质为赛事护航。
城市地标变身:5.2万㎡的光影魔术
除了开幕式主场,成都另一处被LED屏改造的地标同样吸睛——高218米的天府双塔,这座位于交子大道的封面地标,外立面金属框架上布满了定制的LED金属灯条屏,灯条总长16.2万米,屏幕总面积达5.2万㎡,拥有800万像素点的高清显示能力。
夜幕降临时,天府双塔就成了一块巨型动态屏幕。光影在建筑外立面上流畅变幻,时而展现成都的市井烟火,时而勾勒现代都市的线条,科技感与时尚感交融,每次主题光影秀都能点亮城市夜空,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视觉盛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开幕式呈现的奇幻视觉效果,有不少本土科技力量的参与,不仅提升了开幕式的视觉效果,也展现了成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街头巷尾的信使:LED倒计时装置
世运会的氛围,还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 在太古里的青砖灰瓦间、天府广场的喷泉旁,还有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天府 / 双流国际机场以及天府大道等显眼位置,户外 LED 倒计时装置都在默默倒数。
这些装置虽小,却藏着不少 “小心思”。它们采用了 HD-C16L 异步全彩一体卡,发送接收一体,小屏仅需一张卡即可高效运作。屏幕上不仅有精确到秒的倒计时数字,周围还融入了大熊猫、金沙文化等天府文化特色图案。在太古里逛街时,抬头便见金沙文化纹样与数字交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扑面而来。正是这样的技术方案,让这些户外装置在强光、阴雨等复杂环境下依然清晰可见。而文化元素的融入,则让冰冷的科技有了温度,使这些倒计时装置成为传递成都魅力的流动窗口。
结语:
成都世运会上的LED屏“内卷”,远不止于“更大、更亮、更清晰”。从全球最长巨幕到专业场馆方案,从地标光影秀到街头文化装置,背后是对体育赛事场景的深耕,展现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智慧。它们共同勾勒出成都“以赛促产、以产兴城”的发展路径——一场国际赛事,不仅是展示城市形象的舞台,更是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技术迭代的契机。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更多资讯热度榜
+ 更多慧聪原创
+ 更多技术文章
+ 更多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