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的规模优势将是未来产业链支撑的关键描述词!”业内人士指出,LED产业的全球分布正在从欧美和东亚、东南亚地区全面开花,向未来的“进一步聚焦于我国台湾与大陆地区”的格局转变。推动这种变化的原因首先是“规模”价值的变化。
其中,近期韩国媒体称三星将逐渐淡出LED芯片制造,就是以上“产业链”整合的关键转变之一。而未来,随着Mini/Micro LED产品成为行业主角,产业链基于规模竞争的时空紧密度只会不断提高。
巨头巨变,即是行业巨变
媒体报道称,三星的LED业务包括照明设备LED、电视LED和汽车LED三大领域,其将首先停止生产照明LED芯片,并计划在2026年上半年关闭照明业务;随后在下半年停止电视LED业务;最终在2030年底前完全退出汽车LED照明领域。
三星做出该项决策的理由亦非常简单:来自竞争对手强劲的竞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竞争10年前的压力主要是“成本”,而现在更多的是“品质”。即在新一代的像素化光源、超节能光源、全谱光源、Mini背光光源等应用和研发上,我国大陆地区企业市场占比逐渐提升。
据统计数据称, 2024年上半年我国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约275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这一数字比较5年前的2019年,增长超过31%。考虑到产品发光效能提升和成本大幅降低,实际按照光通量计算,我国出口照明产品规模5年增量超过100%。预计2024年我国LED照明产业全球市场份额将接近7-8成。此外,目前全球LED照明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为中国,2022年前后中国LED照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球LED照明专利总申请量的73%。
由此可见,国际上更多照明企业面临的竞争格局,只有融入我国供应链,或者退出市场两种选择。三星退出照明LED芯片行业是市场竞争力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2024年另一个LED产业的“巨头消息”是,欧司朗已经耗资近10亿美元的马来西亚Micro LED工厂,可能面临未投产,先破产的窘境。
据悉,该工厂主要服务于,此前预期将于2026 年发布的苹果未来智能手表的 Micro LED 项目(Apple Watch Ultra 3)。而目前,苹果几乎是暂时放弃了在穿戴设备上采用Micro LED显示产品的计划。这直接导致欧司朗2024年第一季度对Micro LED相关资产和信誉,计提了非现金减值损失6-9亿欧元。
该项目主要涉及苹果终端、欧司朗芯片以及LG的显示封装环节。虽然,欧司朗马来工厂的遭遇,更多来自于Micro LED技术自身的高难度,但是该项目的困境也足以说明“这条欧美韩连线的先进LED应用创新链”不再那么强大。反观,近日美方有报告指出,我国在Micro LED微显示上的投资和研发投入全球占比高达9成。其LED未来显示与应用技术的主导性地位已经非常明显。
无论三星还是欧司朗的变化,都是LED行业海外巨头目前竞争力处境的一个缩影:即产业规模、产业链时空紧密度、产业创新研发等各个维度上,我国企业正在建立领先性优势。如果说,很多传统行业的全球竞争,我们还依靠成本优势;那么LED行业我国的优势就是“成本+创新”的双龙头。这极大压缩了高成本地区竞争者的“竞争空间”。
全链领先向龙头领先迈进的新时代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2023年全球前十大LED小间距显示屏营收为品牌为洲明、利亚德、艾比森、强力巨彩、海康威视、三星、海佳彩亮、山西高科、LG和大华股份。
小间距LED显示作为LED产业应用的高端品类,代表着未来显示技术的一个重要进化分支。过去10年,恰是我国企业推动了LED小间距产品不断创新、迭代、规模升级和应用升华,实现了LED显示全球产业规模翻番式的快速增长。
例如,XR虚拟拍摄LED显示系统,我国企业全球份额超过8成;TFT Micro LED显示产品,目前全球仅有我国台湾和大陆地区企业在大规模研究并推动量产。三星著名的THE WALL Micro LED产品,显示面板基来自我国台湾地区显示面板企业友达。我国辰显科技在成都建设有全球首条TFT Micro LED量产线,近期已经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全球彩电企业实现Micro LED显示从芯片到终端整合的只有我国海信、康佳等少数品牌……
不过,在我国LED产业链整体占据优势的同时,企业端的龙头效益依然不够明显。尤其是在终端品牌方面,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还有待提升。
据悉,我国LED行业仅在单一发光这个领域,上市公司就有一两百家,相关企业不下几万家。2023年小间距LED全球销售额第一的洲明科技,其林洺锋董事长更是表示,LED光显产业,目前面临产能分散与产业需求高速发展、产业技术创新不断深化、产业链和生态宽度不断延伸的矛盾。其中,头部企业在行业带动力上,还处于发展早期阶段。
即整体很强、很大,要规模有规模、要创新有创新;但是这种整体的规模强大,没有体现在单一品牌身上。龙头的引领力和全球溢价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我国LED产业界持续的、深入的走出去的主要瓶颈。
从规模角度看,我国LED产品的优势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总量优势,即照明占全球8成、显示占全球7成产能;第二是链长能力,即除了晶圆芯片终端等关键环节外,在关键设备、材料,高端的如TFT基板、金属镓、焊丝、单晶炉或者低端如螺丝钉、铝材铸造等方面“全面领先”;第三是前瞻研发、抢占性投资规模领先,如Micro LED产能、钙钛矿新材料、智能工厂等方面的研发和标杆建设。
但是,这种规模优势、创新优势、产业链优势,没有形成终端市场上的“品牌龙头”溢价能力。主要表现在,品牌粘性和高端客户市场的全球占比方面,我国企业的国际地位与其产业链地位并不相符。其中,出口贴牌产品依然占据较大的出口规模量。或者说,看似LED海外产业链全球份额只有2-3成,却实际拥有全球LED消费市场更多的“超额利润”——甚至,海外品牌没有制造、研发和设计,仅仅是通过营销就拿走了利润的大头。
如何将技术创新、新型智造、产业规模优势,变成效益、利润、溢价,高端客户的长期依赖,是我国LED产业下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之一。行业专家表明,在目前极高的全球市场占比下,在去追求“数量”的提升已经很难,反而是在龙头地位上,有待加强:具体而言即是,行业龙头份额提升、产业链地位先进或者互补企业的兼并重组、产业链环节更为专业聚焦的分工结构、海外利润提升和自主品牌与服务占比提升等,行业“结构性”升级势在必行。
例如,兆驰目前拥有全球COB LED市场50%的制造端份额、京东方构建TFT玻璃基板+LED晶圆芯片的双核心未来型创新架构、三安光电大手笔的上游投资,并与华星、天马等建立紧密的“产业链”合作联盟……单一企业或者企业联合体,未来在LED显示与照明市场的份额将持续增加,实现高质量发展下的“规模聚焦”,并将有望塑造LED行业发展新“龙头格局”。
“七、八成市场份额后,新空间就在整合和重构既有能力,实现效益升级的质变!”业内人士认为,三星等海外巨头在一定的业务端和产业链上的撤退,是过去一系列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我国企业进一步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把握好未来一段时间,我国LED龙头企业规模引领、创新引领与效益应用的叠加成长机遇,是我国LED产业链迈向全球市场的新任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