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led屏网

LED全彩显示屏发展历程及优化电路分析

2022-08-02 11:34 来源:互联网 作者:张晓芳 陈宇博

1 LED显示屏发展历史

LED作为第四代新光源,起初只是作为微型指示灯,在计算机、音响和录像机等高档设备中应用。LED的技术进步是扩大市场需求及应用的最大推动力。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LED显示屏正在迅速崛起,它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于一体,以其色彩鲜艳、动态范围广、亮度高、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等优点,成为最具优势的新一代显示媒体。它的发展史可分为五个阶段:

(1)形成阶段。1990年以前,LED显示屏主要体现在室内应用方面,以LED室内屏、仪器仪表显示等领域为主。受LED材料器件的限制及通信控制技术的制约,LED显示屏应用领域未广泛展开,应用效果一般。对大屏幕显示产品而言,LED显示屏在国外应用较广,国内则应用少,且以红、绿双基色为主。控制方式为通信控制,单点4级灰度调灰,产品成本高。

(2)普及阶段。1990~1995年,LED显示屏应用迅速发展。信息产业高速增长,信息技术不断突破,LED材料和控制技术不断涌现新成果。蓝色LED晶片的研制成功,使LED全彩显示屏进入市场。电子计算机及微电子领域的技术发展,全彩LED显示屏控制技术领域出现视频控制技术,其灰度等级实现16级灰度和64级灰度调灰,动态显示效果成几何倍数提升。LED显示屏作为大屏幕显示主流产品的局面基本形成,全彩LED显示屏应用产业成为新兴的高科技产业。

(3)提升阶段。1996~2003年,LED显示屏应用进入稳步提升、产业格局调整完善的时期。LED材料和技术的提升,使全彩LED显示屏获得重大进展。产业内部竞争加剧,价格回落,产品在质量、标准化等方面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对LED显示屏行业的重视,并对LED显示屏行业进行适当规范和引导,相关的行业标准相继出台。LED显示屏继续引领大屏幕显示产品,其综合应用市场初显端倪,应用领域逐步深化,LED户外屏和LED室内屏成为主流产品。

(4)创新阶段。2004~2007年,是LED显示屏应用创新阶段。LED产品技术和应用领域纵横发展,形成多元市场,产业构成变化显著。LED基础材料和相关技术迅猛发展,推动LED显示屏应用的创新提高。全彩LED显示屏在高密度、高清晰度及整机可靠性、工艺水平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LED显示屏核心控制系统逐步形成标准化产品。针对不同应用需求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一系列新型LED显示屏应用产品,产业的聚积效应比较明显。

(5)规模化、行业洗牌阶段。2008年至今,LED显示屏应用趋于成熟并迅速向规模化发展。在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和展会上,LED产品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应用市场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国产LED材料和器件的成功应用,促使产品逐步以国产LED器件为主。前期大批从业者的涌入,导致行业产能过剩,资本市场的高调介入,迫使大批企业进行整合、并购、收购,不断加剧LED显示屏行业洗牌的趋势。洗牌后,LED显示屏产业必将健康稳步地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 设计方案的选择与论证

LED就是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英文缩写,简称LED。它是一种通过控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方式,用来显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行情、视频、录像信号等各种信息的显示屏幕。

高端LED全彩显示屏最大的优点是显示色彩的自然真实,以及显示屏可通过显示模组完全无缝拼接。高端LED全彩显示屏模组具有像素间距小、像素密度高、可恒流驱动、扫描频率高、额定电压低、工作电流小、屏幕亮度高、单位功耗低等众多技术优势。

为了更好地体现高端LED全彩显示模组的技术特点,以P1.5室内高清LED全彩模组为例,模组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从P1.5全彩模组技术参数表可知,其技术指标当属于高端LED全彩显示模组。结合设计要求,选择将此技术参数作为本次设计的基本目标。

2.1 方案的论证

通过对LED全彩显示模组的功能电路和技术参数的了解,结合实际确定本次设计的目标。为了实现LED全彩显示模组的各项技术指标,其硬件原理设计的方式亦可多种。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原理进行设计,则必须经过设计方案的比较与筛选。

分析LED全彩模组的功能电路,其中译码电路最特殊,亦最具代表性。其余各功能电路,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案,其电路原理设计均相似。因此,将着重对译码电路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 

方案1:译码电路原理图(A)如图1所示。模组扫描方式为1/16扫,共需16根控制线(S1-S16)。译码电路所用芯片为74HC595D(SO16封装),此芯片为8位串行输入/串行或并行输出锁存移位寄存器(三态)。A、B为扫描信号,其中A信号直接接入至芯片SCK与STB引脚,用于控制芯片的时钟与锁存,B信号则作为芯片的串行数据输入。通过级联两个74HC595D芯片,并把上级数据的输出级联到下级数据的输入,由此即可组成1/16扫译码电路。

LED全彩显示屏发展历程及优化电路分析

表1 P1.5全彩模组技术参数表    

LED全彩显示屏发展历程及优化电路分析

图1 译码电路原理图(A)

方案2:译码电路原理图(B)如图2所示。模组扫描方式亦为1/16扫,控制线同为16根(S0-S15)。译码电路所用芯片为74HC138BQ(DHVQFN16封装),此芯片为3线-8线译码器。其中,Q为保护信号,接入至G2B引脚,用于译码芯片保护。A、B、C、D为扫描信号,按照译码芯片的功能真值表进行电路连接。通过使用两个3线-8线译码器,亦可组成1/16扫译码电路。

LED全彩显示屏发展历程及优化电路分析

图2 译码电路原理图(B) 

2.2 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通过对方案1与方案2的设计进行分析比较,它们既有相同部分,又有区别之处。相同部分:扫描方式都为1/16扫,译码控制线输出均为16根;译码过程均需使用扫描信号线。区别部分:方案一只需使用两根扫描线;方案二则需使用四根扫描线;方案一采用级联方式,上级容易对下级产生影响;方案二则相对独立,两芯片间互不干扰;方案一主要考虑理论设计,未进行芯片保护,设计较片面;方案二则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对芯片采取保护措施,设计更周密。

通过对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决定采纳方案二的设计方法进行译码电路设计。 


3 原理设计优化电路

(1)译码电路。译码电路采用译码芯片74HC138BQ,74HC138BQ芯片(DHVQFN16封装)是一种三通道输入、八通道输出译码器,适用于数字电路中的3线-8线译码功能。芯片引脚及引脚描述如图3所示。对应功能表如图4所示。

LED全彩显示屏发展历程及优化电路分析

图3 74HC138BQ芯片引脚及引脚描述

 

LED全彩显示屏发展历程及优化电路分析

图4 74HC138BQ功能表 

参照译码芯片的功能表可知,1E、、E3为译码控制端,A0、A1、A2为低位到高位扫描信号输入端,Y0-Y7为译码输出端。译码芯片进入译码工作状态的充要条件是:控制端1E、处于低电平,E3处于高电平。此时,芯片根据输入的扫描信号状态,对应地进行译码低电平输出。当译码芯片缺少充要条件时,无论扫描信号处于何种输入状态,译码输出端均为高电平输出。 

(2)信号接口电路。信号接口电路包含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两个部分。全彩LED模组通过自定义26针贴片插针进行信号的输入与输出。插针在LED模组中起信号承接作用,信号输入既可由LED主控控制卡的板载扩展卡提供,也可由上一级全彩LED模组的输出直接通过排线接入,信号输出则通过排线接入下一级全彩LED模组的输入。信号接口电路如图5所示。JIN为信号输入,JOUT为信号输出,信号接口包含四组全彩数据信号(RD、GD、BD),扫描信号(A、B、C、D),控制信号(CLK、STB、OE),及地信号(GND)。

LED全彩显示屏发展历程及优化电路分析

图5 信号接口电路

(3)暗亮消隐电路。LED全彩模组工作时,会在行驱动电路中积聚大量电荷,在转入至下行扫描时,上行积聚电荷

通过灯珠释放,此时会出现前后拖影现象(俗称毛毛虫现象)。为了消除拖影,必须在行驱动电路输出端增加暗亮消隐电路,如图6所示。

LED全彩显示屏发展历程及优化电路分析

图6 暗亮消隐电路

图中所采用的暗亮消隐设计方案为:下拉电阻+稳压二极管。每行驱动电路输出端均接1.1K下拉电阻,八行并接再反向串接3.3V稳压管接地。暗亮消隐电路的作用是能够把下拉后的行扫电压钳制在3.3V,同时快速地释放积聚电荷,从而起到消除拖影的目的。 


4 结语

本文阐述了LED显示屏的发展历程和电路原理的优化分析,并通过对两种方案进行综合比较,选择更优方案并进行分析说明。同时,介绍了74系列译码芯片,并对芯片功能应用进行分析与设计。本文对高端LED全彩显示屏进行电路优化设计,其结果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和效果。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慧聪LED屏公众号
慧聪LED屏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欢迎扫码关注慧聪LED屏网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慧聪|网站导航|客服中心 |法律声明|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移动站

粤ICP备2021157007号

Copyright©2000-2024hczyw.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