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led屏网

厦大联合台交大在MicroLED色转换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2-07-28 09:08 来源:厦门大学半导体实验室

目前,液晶显示器 (LCD) 和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这两种主流的显示技术已被应用于近眼显示器 (NEDs) 和头戴显示器 (HMDs)。然而,由于较低的转换效率、颜色饱和度以及老化快、寿命短等缺点,加速了新型显示技术的开发。

Micro LED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长的寿命,被认为是下一代终极显示技术。最小像素尺寸达到数十微米,高像素密度为其在AR/VR提供了可能。除了高像素密度,全彩化也是实现Micro LED在AR/VR关键要素,其中,色转换方案是实现全彩化的有效方法,通过喷墨打印技术将量子点沉积在蓝色或紫外Micro LED芯片上实现三色发光,同时避免了巨量化转移。近年来,压电/热喷墨打印、气溶胶喷墨打印、电流体动力喷墨打印、超级喷墨打印等技术被用来沉积色转换层,为实现Micro LED全彩化表现出极大潜力。

厦大联合台交大在MicroLED色转换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1 各种喷墨打印技术的线宽分布

最近,厦门大学张荣教授团队与中国台湾交通大学郭浩中教授合作,在Opto-Electronic Advances 2022年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喷墨打印技术的原理及其在AR/VR微型显示中的应用”的综述文章。本文首先介绍了AR/VR技术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Micro LED显示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AR/VR中的适应性,以及通过喷墨打印技术制备Micro LED色转换层的优势,讨论了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以及色转换层的厚度对色转换效率的影响;介绍了SIJ相对于其他打印技术在分辨率上的优越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喷墨打印技术的打印原理,以及两个关键问题:墨水的流变学参数优化和解决咖啡环效应的方案。介绍了每种打印技术适合的墨水流变学参数及流变学参数对打印效果的影响。综述了咖啡环效应的两种解决思路,及具体的改善方法。最后,强调了与色转换层相关的一些潜在问题,包括光串扰、蓝光吸收以及自吸收效应。

厦大联合台交大在MicroLED色转换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2 SIJ技术打印的字母和校徽logo

厦大联合台交大在MicroLED色转换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3 抑制咖啡环效应的方法研究Micro LED为AR/VR的商业化铺平了道路,而高像素密度的全彩化Micro LED的制造是瓶颈之一。色转换层方案是实现Micro LED全彩化的有效途径,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为高分辨色转换层的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持。厦门大学杨晓博士生、林岳副教授为共同一作,厦门大学张荣教授与中国台湾交通大学郭浩中教授为共同通讯,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904302)、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校长基金项目 (20720190005) 和厦门市科技重大专项(3502Z20191015)的支持。同时感谢香港科技大学刘纪美教授、南京大学刘斌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刘召军教授的指导。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慧聪LED屏公众号
慧聪LED屏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欢迎扫码关注慧聪LED屏网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