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照明系统又出新技术?或将成为现代照明领域新里程碑?

近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色彩学、先进的计算方法、电子学和独特的制造工艺的结合设计了下一代智能照明系统。
Micro LED巨量转移技术流派及制程分析

近年来,Micro LED因其功耗低、响应快、寿命长、光效率高等特点,被视为继LCD、OLED之后的新一代显示面板技术。Micro LED的英文全名是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中文称作微发光二极体,也可以写作μLED,是将传统LED薄膜化、微小化和矩阵化,使像素点距离从毫米级降低至微米级别,并在一个晶片上高度集成的固体自发光显示技术 其与常规LED最大的不同在于尺寸,大小相当于人头发丝的1/10,体积达到了主流LED大小的1%,然而像素尺寸当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苏州大学:改进界面接触,实现17%高效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来自苏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在HTLs和钙钛矿层之间插入一层薄的原子层沉积氧化铝(Al2O3)层,成功的改善了界面接触,从而获得具有增强特性和平衡电荷注入的钙钛矿薄膜。
Mini LED以及Micro LED差异解析

​Mini LED和Micro LED被视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其市场前景备受看好。Mini LED和Micro LED概念既然如此火热,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MIR 睿工业将带您从研发进展、行业应用、厂商布局、设备痛点等角度,对两者进行分析。
数模转换器/运算放大器精确控制LED的亮度方案

​发光二极管 (LED) 由于物理稳健性、长寿命、高效率、快速开关能力和小尺寸而广受欢迎。LED 每瓦发出的流明数比白炽灯泡多,并且效率不受尺寸和形状的影响。然而,尽管 LED 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技术支持,但是精确控制 LED 的亮度仍然是一个挑战。
英国研究者首创量子点LED智能照明系统,精准再现日光

​据外媒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者结合印刷纳米技术、色彩科学和先进计算方法成功开发了一款LED智能照明系统,该系统采用多种颜色,目的是更精准地模拟白光。
LED驱动4种连接方式

现在很多LED产品采用恒流驱动方式来驱动LED,LED连接方式也根据实际电路需要设计不同的连接方式,一般有串联、并联、混联以及阵列四种形式。
LED的分类与led封装选型的详细介绍

随着LED的应用越来越广,种类更加丰富,下文介绍了LED的常规分类方法。
剑桥大学开发基于量子点的LED智能照明系统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量子点--尺寸仅为几十亿分之一米的微小半导体--设计出了智能的、颜色可控的白光设备,跟标准的LED相比,它的效率更高、色彩饱和度更好并能在一盏灯下动态地再现日光条件。
南京大学制备出窄光谱和圆偏振发射材料

具有圆偏振发光特性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CP-OLED)在3D显示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作为发光核心的圆偏振热激活延迟荧光(CP-TADF)材料相比于效率较低的手性荧光材料和贵金属参与的手性磷光材料,其既能够有效利用单、三线态激子实现高效圆偏振发射,又能降低材料成本,使其在高效的CP-OLED中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目前手性TADF材料的构建大多采用的是手性微扰的策略,并且采用传统的给-受体结构。然而这种柔性的连接方式通常会导致材料发射谱带较宽,难以实现纯色发射。
韩国研发出1600PPIMicroLED,采用单片式3D集成技术

据了解,为了利用基于无机物的Micro LED制作显示器,需将每种光色(红光、蓝光和绿光)的芯片从各自基板上分离出来,并将它们转移到显示面板上。 过往,常用的转移方法是通过Pick-and-Place取放方案将每个芯片移动至显示面板,然而随着芯片尺寸不断缩小,这种转移良率将会降低,因此难以应用于超高分辨率显示器的生产。

+ 更多品牌盛会